經前症候群
Sep. 13 2020
經前症候群
月經週期的後半段,由排卵至下次月經開始前的10~14天為黃體期,當一些症狀持續性固定性的出現在月經週期的黃體期時,就稱為經前症候群,比較常見的症狀有情緒症狀,例如沮喪、發脾氣、暴躁、焦慮等,而身體症狀則包括乳房疼痛、腹脹、頭痛、四肢腫脹等,而目前研究報告經前症候群盛行率的差異性相當大有40~85%,臨床上因經前症候群而求診的病患,以25~35歲年輕人最常見,經前症候群在懷孕期間會改善,到停經後則消失。
在經前症候群當中,有少數症狀較嚴重者,稱為經前憂鬱症,生育年齡婦女經前憂鬱症的盛行率約5%,有時有些嚴重的情緒問題,例如嚴重情緒沮喪、感覺沒有希望或明顯的焦慮緊張、明顯的情緒不穩、持續的易怒或暴躁或易於人起衝突、對一般活動喪失興趣、無法集中注意力、懶散、容易疲倦或明顯缺乏元氣、失眠、嗜睡等,症狀嚴重程度已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干擾,且必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。
經前憂鬱症與經前症候群的差別只在於症狀的嚴重程度,兩者的治病機轉與治療方式並無不同,經前症候群無法經由驗血或其他實驗室的檢查來診斷,診斷主要靠病史由症狀的形態、嚴重性、出現的時間來診斷,但在診斷前需先排除其他疾病,例如人格異常、憂鬱症、焦慮症、恐慌症、厭食症或暴食症、子宮內膜異位症或痛經症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糖尿病或藥物濫用等。
在有月經的婦女中7~8成會出現經前症狀,其中約一半因症狀輕微而不需處置,其餘的約4成則為中度或嚴重的經前症候群或經前憂鬱症需要治療,治療的目標都在解決症狀,減少對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造成的困擾。
非藥物治療的方式
-
支持性療法:有些患者經由教育諮詢,對經前症候群有所了解後,症狀便得以改善,有的患者認為每日記錄症狀也有所助益。
-
行為療法:適度的規律運動、充分的休息、定期就寢與起床,可改善部分經前症狀,有的研究認為有氧運動,也可減少經前症候群的症狀。
-
飲食:少吃鹽分可減輕腹脹、水腫、乳房疼痛,咖啡因可導致焦慮不安與失眠,且有研究認為茶跟咖啡因會增加經前症狀及其嚴重性,所以應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,飲食方面少油、避免甜食、多吃蔬菜水果、糙米、全麥麵包,有助於改善經前症候群。
-
營養素的補充:目前認為維生素E可改善乳房疼痛,其他維生素B6、鈣,則對經前症候群的治療可能有效,國外研究連續3個月每日補充1200毫克的碳酸鈣,有一半的經前症候群婦女症狀改善。
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的目標在解決經前症狀或抑制排卵、改善月經週期,由於經前症候群可能與血清素缺乏有關,所以在嚴重的經前症候群或經前憂鬱症,可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藥物治療的優先選擇,經前症候群常會合併有焦慮症狀,因此有人嘗試以抗焦慮藥治療,不過,目前療效未定,口服避孕藥也常被用來治療經前症候群,一般來說,口服避孕藥對減輕身體症狀的效果較好,但對情緒症狀的效果不好,非類固醇抗發炎(NSAID)藥物具止痛作用,可用於治療腹痛、頭痛等經前症狀,但對乳房脹痛的效果較差。